时间:2017-08-04 点击: 次 发布者:佚名 - 小 + 大
最近,四川德阳和安徽六安在央视《魅力中国城》的节目中你方唱罢我登场,两座城市各自拿出自己的文化瑰宝希望赢得比赛。 其中在德阳展示环节,德阳中江人谢娜携家乡特产中江挂面为德阳助威,可是这碗面却被一些的人称为“一碗素面”、“清水面”,并且以此作为不服比赛结果的依据,大呼不公平,其中词句不无蔑视之意。 那么这碗“中江挂面”到底厉害在哪?凭什么征服了现场观众和评委。 据了解,中江挂面又叫中江空心面,起源于宋代,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。明朝初年,做挂面的手艺逐渐在民间流传开,到明清时,中江挂面已在各地行销。清代诗人王朗山还写下“中江烧酒中江面,一路招牌到北京”的诗句,相传曾作为乾隆皇帝款待重臣的佳肴。 道光年间中江挂面达到全盛时期。中江烧酒中江面,一路招牌到北京正是此番风头的写照。而现在的中江挂面不再是孟邵笔下宫廷贡品,而是普通百姓访亲探友的首选赠品,成为中江人热情好客的象征。 中江挂面味甘色白,柔嫩可口,经过多次发酵,因此"茎直中通",特别柔嫩易消化,为增加营养成分,在制作过程中又分别加入韭菜汁、菠菜汁、鸡蛋清、鸡蛋黄、朱神砂制成蛋清面、蛋黄面、朱砂面、翡翠面等其细如头发丝,洁白空心,光滑柔韧,堪称洁、白、净、干、细五绝…… 中江挂面的制作工艺也十分独特繁琐,要经过和面、开条、盘条、发酵、抻大条、抻小条、上竹、扑粉、晒面等18道传统手工工序和70道小工序,一架面从取水和面到切面打包完成,需要18-24小时。 就挂面一项程序来说,先将发汗后的面条取出放在面板上,抖撒一些扑粉,然后将面槽内下端吊着的那根面竹,插入面桩上端的孔内,将面轻轻往下抻,抻至40厘米后,用扑粉分离一次,以免粘结在一起,然后继续再抻,再分离,抻至80厘米时,从面桩上取下,放在面板上,再抖撒一次扑粉,取下面竹,将面条自然吊在面槽内,发汗1~4小时,才可取出晾面。整个过程十分复杂繁琐。 “中江挂面”拥有悠久的历史,繁琐的工序,回味无穷的美味,丰富的营养价值以及其作为能够引发中江人情感共鸣的载体,早已经不能够用简单的一碗素面来描述它。(程明\文 图片源自网络) 来源:易德阳 |